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后,总是会因为很多问题导致家庭矛盾的爆发,这到底是是家长的错,还是孩子的错?

 

在孩子的青春期中,与父母沟通若出现了问题,及时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,那么,如何才能尽量让自身与孩子的“矛盾值”最小化?

 

那就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了解。下面,让我们一起来看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十大理由。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什么话要对父母说?这些语言代表了青春期孩子怎样的心声?

 

这是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的事。

     

理由1: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儿才最重要。

爸爸妈妈对我的事情总是不以为然,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,我们这些“小孩子”的事都不值一提。所以,现在我有烦恼我根本就不和他们说,反正说了也没用,他们也不会重视我,也不会安慰,有时候甚至还会笑话,说什么“这点儿小事有什么,没关系”。

 

理由2: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。

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,为什么他们要干涉我的思维,总是要我顺着他们指好的路往下走?我不是躯壳,我有灵魂我也有我的思想,我有大脑我也会自己思考。

 

理由3: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。

我根本没有办法和爸爸妈妈说话,对我的一些意见,他们总认为很荒谬,是狡辩、找借口,许多事情他们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,也从来不愿听我的解释。

 

理由4:对我提各种要求,自己却都做不到!

为什么父母要求我们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,我们来指出父母的错误那就是顶嘴,而他们用吼叫的口气来教训我们就是循循善诱,在他们眼里,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只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,就是够不够听父母的话。

 

理由5:如果我做了父母···

如果我以后做了家长,我不会每天都对孩子板着一张脸。我会和孩子做好朋友,和他聊天、谈心,让他把心里的想法和委屈都讲出来。一个能够理解我们、能和我们平等交流的父母,是我多么渴望和需要的啊!

 

理由6:用发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静气的教育。

上周刚开完家长会,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顿。其实,每次考砸了,或者在学校犯了错误,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对,如果平心静气地跟我沟通,我会更愿意改正的,谁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呢?

 

理由7: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。

每次我鼓起勇气和他们说心里话的时候,他们总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,还会摆出一副“我是大人”的架子,然后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我,实际上只有我赞同他的观点,他们才不会继续说下去,如果我不赞同,他们就会一直往下说,直到我很不乐意地接受为止。其实,我更希望能够平等的交流,即便我的某些想法他们不接受,也能够尊重我表达的权力。

 

理由:8:跟我“聊天”,话题只有“学习”。

父母除了每天给我塞一堆好吃的,就是没完没了地问我学习的情况,这样让我感到很厌烦,总感觉话不投机。在家里爸妈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把学习搞好,什么成绩了、作业了、考试了、分数了……

   

了解了孩子这些“内心戏”之后,有没有一些自己的“身影”在里面呢?也许家长们都多少经历过,但有时真的是苦不堪言,有时对孩子“绑”的太紧,也未必是件好事,那么,怎样才是跟孩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呢?

 

01

不要给孩子强加自以为的意识

 

这个可能是孩子们最想表达的心声了。大多数家长们往往最擅长于主包办:任劳任怨,最后却出力不讨好。

 

可能很多家长安慰自己说:“以后孩子长大了,慢慢就会懂得父母的辛苦与不易。”但是,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,他们自以为是的替孩子考虑,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,更是一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最直接的表现。

 

家长因为经验丰富,在很多时候替孩子们安排的往往都经过了精挑细选最好的“路”,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“路”,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。

 

家长说学这个今后有前途,孩子却说“不喜欢,没兴趣”;家长说是为孩子好,孩子说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。

 

比如,父母们按照自己认为的或自身喜好给孩子选择了一门艺术课,练钢琴,并对孩子说到:“弹钢琴对陶冶情操、磨练气质很有好处,甚至说弹钢琴的人智力水平都更高!你就给我好好学吧!”

 

于是,花费大价钱买来钢琴,更是日复一日接送孩子学琴、练琴。若孩子喜欢还好,但如果孩子一开始就不喜欢呢?

 

不少父母会直接选择无视,或选择用大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,无视任何反抗。

 

其结果就是,学琴半年,孩子越发没兴趣,家长也没了热情,琴技也一点点荒废了,精力和财力也极大地浪费。

 

无论是在指导学生选择兴趣爱好也好,选择报考的高中也好,家长一定要记住:“要尊重孩子的意见,要交流不要专制,要沟通不要独裁”。

 

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,孩子们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肯定有不成熟、不准确、不恰当的成分,家长不要俯视,而要平视,要以沟通与协商的方式求同存异。

 

“当我发现他们能尊重我时,我也是会讲理的”。 其实,这是很多孩子都能够做到的,只要你能够与孩子平等沟通。

 

02

一定不要在饭桌上教育孩子

 

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件温馨愉快的事,即使你不言我不语也不会觉得尴尬。然而不少家长却宁愿打破这种沉默,也要利用这种轻松的氛围来教育孩子。

 

当然,一些餐桌礼仪是可以在孩子不懂时提一提。

 

但是,一定不能在吃饭时间对孩子问东问西,或是讲一堆大道理,不停地说教,或是不断地责备。

 

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过分地“饭桌教育”。

 

饭桌上的“过分教育”往往只会让孩子心情变差,并产生逆反心理,久而久之,导致重大地矛盾爆发。

 

严重的,导致孩子一到吃饭时心里就会高度紧张。时间久了,产生某种心理疾病。

 

那么,饭桌上该和孩子聊什么呢?

 

饭桌上的氛围虽然轻松活泼,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拿在饭桌上对孩子说。想要和孩子达到高效的沟通,更全面地了解孩子,就需要注意聊的话题。

 

(1)不抱怨,不责怪,不批评

 

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,但是到了餐桌上,就应该先放一放。过多地追问孩子的在校表现,或是考试名次,只会招致孩子的反感。

 

如果孩子学习有所退步,家长就对其一番责怪,或是大讲道理,这就会让孩子感觉吃饭也是一件很压抑的事。

 

但是,聊工作同样也不适合。这是因为,孩子对大人的工作本就不甚了解,说起来也没共同话题。

 

倘若聊着聊着,就抱怨起工作中的不快,生活中的烦恼,这势必会冷却就餐氛围,也会影响孩子对社会、工作的价值观。

 

(2)分享快乐,轻松聊天

 

在饭桌上,适合最简单的交谈。想要孩子多主动和父母说话,就要营造说话的愉快氛围。

 

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学校发生的好玩的事情,这会带动孩子的快乐情绪,拉近与孩子的距离。或是,问问孩子今天的安排。

 

最重要的,多去真诚地了解孩子的感受。和孩子说说最近看过的电视剧或电影,收获到了什么。或是,这几天有没有结交新的朋友。或是,学校里的饭菜合不合胃口等等。

 

03

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

 

有研究表明,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,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。反观现在的家庭沟通方式,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,效果十分不理想。对于这个现象,做了一些分析:

 

其一,家长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确。说的直白一点,很多家长“屈尊”与孩子交朋友、平等对话的目的,还是要教训孩子,还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、世界观复制、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。这种完全专制、独裁的指挥棒不得不说也是孩子的悲哀。他们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。家长与孩子交朋友,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、教育,而是要理解、倾听。

 

其二,固化思维限制了与孩子正确的交流。

 

网上流传这样一个非常棒的例子,一期电视节目中,主持人请嘉宾作为母亲“对儿子说点什么”,嘉宾说:“儿子,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,我希望你更出色,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主持人马上纠正道:您应该说‘儿子,你真棒,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,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’。”

 

这寥寥几字之差,所表达的期许有很大的不同:嘉宾的话是居高临下的希望,主持人的话却是朋友式的赞美;前者是一种指导,后者是一种鼓励;儿子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会自愧不如,继续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,而主持人的那一番话如果是妈妈说的,会给儿子一种激励,增强他走出妈妈阴影的自信。

 

“倾听是高明家长的必备技能”但能实现倾听的前提一定是家长能够得取得孩子的信任。只有以信任为前提,孩子才肯向家长倾诉,家长才有倾听的机会,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家长们切记,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,什么都不知道。要记住,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赋,青春期的孩子,敏感性尤其强烈。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,那么在有效倾听后,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长的方案,家长要有妥协,要有商量,要给彼此余地。

 

 

要相信:孩子不会百分之百都是错;绝大多数孩子还是讲理的。想要良好的亲子互动,家长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,放下高高在上的地位,耐心的去做,孩子就会乐意和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, 也愿意接受父母所给的意见和建议,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。